查看原文
其他

弃政从教,他是广东省唯一受校长赠予住宅楼的教授

华南农大校史馆 华南农业大学 2022-04-20

为迎接华南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

传承大学精神,

丰富校园文化,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华农官微将于近期推出

“璀璨星辰”系列人物专题,

讲述我校创校先驱、学科创始人

及院士的人生故事。

利寅(1870—1954年),字寿峰,广州花县花山镇新和村(古称小㘵村)人。著名教育家、农业化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建校先驱之一。


利寅少时在乡塾读书,学习八股文直至20岁。时处清末,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清廷摇摇欲坠,国家内忧外患、动荡不安。利寅是一位有志向、有远见之士,他自觉八股大势已去,改习算术、英文。他放弃秀才身份及进一步考取举人的机会,肄业于黄埔水师学堂,考入公办广雅西学堂专攻西学。


学八股、考科举、做官员,是当时绝大多数读书人的路径。学堂的一些学生不忘科举,无心西学,中途退学的人有一半,而利寅仍专心学习,毕业时成绩排名前五。1904年,利寅与刘国珍、陈兆基等被清政府选派公费留学英国或美国,他是广东最早到国外学习化学的留学生。他在伦敦大学自然科学——化学和农业化学科潜心苦读4年。1907年12月利寅与俞同奎等7位留学生在法国巴黎创立了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化学学术组织。他们组织学术交流、创办学术期刊、传播与普及化学知识,可谓是我国化学界一代先驱,对中国化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垦荒业界,奠基华农 


利寅是国立中山大学及其农学院的创办人之一,也是农学院的农业化学系及多门课程的创建者。


1908年,利寅从伦敦大学毕业回粤,被任命为广东实业厅厅长。上任仅仅几天便丢弃乌纱帽,选择到广东实业公司做技术服务工作。后他与同期归国的留美博士唐有恒一起筹办广东农事试验场附设农业讲习所。1909年试验场和讲习所获清廷农工商部批复“切实兴办”。是年10月22日,广东农事试验场附设农业讲习所正式成立。1910年4月农业讲习所正式开学,开设有农业总论、农艺学等13门课程,利寅在校任教。同年三月讲习所奉命改为农业教员讲习所。利寅在农事试验场任化学技师,他创办了广东化学支会和《广东化学会实业报》,该刊物对普及化学知识,推广化学应用技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911年11月广东独立,广东都督胡汉民选任一些留学欧美的各国青年为广东军政府各部部长(后改为司长),任命王宠佑、利寅为实业部正副部长。利寅到任后认为“无一实业能够举办,正是尸位素餐,问心有愧”,第二次辞职回农林教员讲习所任教。


1912年4月唐有恒调往北京,其后陈颂硕、利寅、黄遵庚先后担任广东农林试验场附设农林教员讲习所所长。


1912年8月,广东当局以粤高等农业人才极缺为由,将农林教员讲习所改办为高等农林讲习所。

农林化学馆


为适应农业教育和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利寅在1913年至1914年初担任高等农林讲习所所长之职时草拟了将高等农林讲习所改办为农业专门学校的筹建计划。1917年在高等农林讲习所的基础上改建了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黄遵庚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首任校长。利寅为农业化学系首任系主任。


1922年底,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师生发动了将农专改建为广东农业大学的“农专改大”运动。1923年11月获准筹备改办大学。12月5日,正式成立广东农科大学筹备会,公推时任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邓植仪为筹备长,张天才、沈鹏飞、利寅等14位教授为筹备委员和筹款委员。


1924年2月,孙中山创立国立广东大学,邹鲁接管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大学创办时设文、理、法、农四科12个系,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农科。邓植仪受聘为大学筹备委员负责农科筹备工作,农科的张天才、利寅、黄枯桐等教授组成农科委员会,决定设农学和林学两大部,并扩充原有苗圃、巡回讲习所等。正式立校后,邹鲁对学校办事机关进行改革,校务会议为最高决策机关。农科学院将两大部改设为农艺、农艺化学、林学3个系。农艺化学系主任利寅、农艺系主任欧华清等各系主任参加校务会议。除校务会议外,还设各种特项委员会,利寅是学生纪律委员会委员之一。


为解决国立广东大学校舍分散管理不便且破旧的状况,孙中山便命邹鲁择定广州市东郊石牌以北的一带官荒山地为新校址。利寅参与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第二农场的开辟工作,是中山大学石牌校园选址拓荒骨干。


1926年8月17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科,设农学系、林学系、农林化学系。1929年4月修订学校规程时改称农科,1931年秋实行学院制时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利寅任农林化学系主任。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利寅数任院务委员,主讲农品分析、分析化学、农业化学和农产品加工等课程。


1933年,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为利寅从事教育事业25周年专门召开庆祝大会,广东军、政、学界政要名流及学者,以及中山大学师生两千多人参加盛会。


1936年农学院为利寅专门修建了教授楼叫“敬献居”,邹鲁校长亲笔石刻。前校长戴季陶为利寅住宅捐资3000元以贺其任职28年。利寅是广东省唯一受校长赠予住宅的教授。

邹鲁校长书写的石刻


从1908年参与农业讲习所筹建开始,利寅在校40年。为表彰他献身农业教育所做的贡献,1948年农学院邓植仪、丁颖、张巨伯、侯过等11位教授联名呈词中山大学转请教育部给予褒奖。利寅教授受到褒奖后,为鼓励学子求学,将所得奖金转赠农学院作为奖学金。


40多年的风风雨雨,并没有浇灭他对教学和科研的一片赤诚之心。利寅退休后,农学院改聘他为不分系教授,继续为学生讲授化学课程。


1954年3月6日,利寅突发腹泻,被急送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翌晨因病情突变而逝世。享年84岁。

利寅宿舍



 硕果累累,饮誉业界 


利寅是我国化合物命名的先驱者,为中国的化学学科做出重要贡献。清末时,化学界对化合物的命名采用音译、意译和造字等法,没有统一的命名规则。1908年8月10日,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在伦敦召开化合物命名学术会议,发表了《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戊申年报告》,奠立化合物中文命名方法。为使更多国人了解化学,利寅列举化合物的分子式、化学性质、反应及其产物,订立一系列有机化学中文名词,对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化合物命名提出了醇、醛、酮等一套名系,“醛者,酒变味也。酒遇空气中氧气久之味变,想当然耳。此族命名法,悉以醛字为语尾,如CH3—CHO……酮者,酒坏也。既坏而未及于酸,故名。如CH3—CO—CH3”。醇醛酮、无机酸、有机酸、糖类等化合物的名称和命名方法沿用至今,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利寅教授不仅是业界的拓荒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利寅利用化学知识,将日本火柴头的发“火”原料进行分析化验,掌握了火柴头配方,与胞兄利耀峰、留美博士罗节若、留学英国学化学的陈达初于1919年创办广州“东山火柴厂”。1921年发明了桐油榨炼新法,因经济效益巨大而获江苏省实业厅嘉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难临头,他不但不躲避逃难,反而是更坚定地待在实验室里,研究白胶纱绸制造,以抵制日货,维护中华丝业。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农学院迁到湖南栗源堡,当时生活艰苦、物质缺乏,利寅带领师生们自制酱油、腐乳共度难关。


在利寅任教期间还曾专门研究了15个课题,其中取得成功的有:药水制革;全淡(氮)数之考求改善法,制炼桐油;考求铁的比色求数法,并研制卫生酱油;考求磷体量求数改善法,研究肉品制造,如卫生火腿、熏肉、各种罐头制造品;指导学生研究桐油比色尽量法;研究电制腊味,使肉品松软易化。


利寅发表的著作有:《定量分析化学》《土麦制酱油之特别良效》《制造酱油之卫生研究》《配合卫生餐品之便法》《磷酸在铁铝中之滴定便法》《农产制造衣食两种之研究》等,并出版了《利寅文录》及《农艺化学实验的一得》等书。他呕心沥血,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肯放弃科研。至1953年底,利寅病倒之前,未能出版的论著还有《农产制造特论》等。



 报国热血,代代相传 


利寅是收回祖国东沙岛的见证人之一。东沙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然而在20世纪初被日本商人侵占,盗采岛上资源。清政府广东当局与日方进行交涉,后达成协议,于1909 年委派候补知府蔡康前往接收东沙岛,随行人员由相关衙门遴选推荐负责各项接收事务,人员中有劝业道函请的两广试验场委员、伦敦大学化学专业毕业生利寅,负责化验岛上的磷矿。1909年11月19日,接收队伍于东沙岛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国家主权。


身处乱世,饱受民族危难,使得利寅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报国家风,代代传承,融入后人血脉。新中国成立后,利寅动员一子两女参军,为革命事业牺牲了两名子女,既是军属又是烈属,获“光荣之家”荣誉牌。女儿利淑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军,随军解放海南岛。儿子利国真、女儿利淑英都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

左图后右一为利淑芬在海南岛,右图为利淑英烈士


1953年,利寅的女儿利淑英在广东省兴宁因抢救伤员翻车牺牲,是广东花县(现花都)花果山烈士陵园中最年轻的烈士,年仅16岁,正值豆蔻年华。利寅接到通知时万分悲痛,但他选择将抚恤金全部捐献给国家支援抗美援朝。


他的儿子利国真(参军后改名利志超),新中国成立初在中山大学附中(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前身)高中毕业。当时正逢解放军的军政大学招生,利国真征求父亲的意见,利寅极力鼓励他报考。其所在部队在广东佛山集训,后随军往广西剿匪,1950年利国真不幸在广西田东县遭匪伏击,英勇牺牲。

利志超烈士


利寅之子利国威副研究员事业有成。利国威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暨南大学化学系工作,后调入中山医学院(后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抗癌、抗放射反应植物成分,长期从事药物化学、中西药剂科研教学,带教毕业研究生,其《四个天然产蒽醌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在1989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2年利国威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还曾担任第九届中国民主同盟中山医科大学支部副主委,任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联委员会委员多届。

利寅全家福


利寅为农学院的创建和早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学术研究,献给了华南农学院。时代处处是惊涛骇浪,他把名利看得平淡如水,愿为科研与教育做园丁;战场上刀枪不留情,他忍下不舍,把儿女送上战场,只为救民族于水火之中。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温山鸿老师为表示对华南农业大学创始人之一利寅教授的敬意,特赋诗一首:


利寅住宅感怀

教授芳居何处寻?五羊城外木森森。

栽来粉竹虚心节,引得鸣禽快意音。

海外携回兴国计,园中送去利农心。

慈言尽刻三朝苦,忍泪无弹护旧襟。


资料来源:

1.江毅,2011. 华南农业大学创办人之一利寅[J]. 文史纵横,(2):32-38.

2.佚名,2019-11-06. 披荆斩棘百年华农薪火相传[N]. 南方日报,(A10).

3.《华南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1999.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4.刘永连,2013.从东沙群岛领土主权和开发权之争看广东地方政府的作用[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7-104.

5.花都人,2017.学术界的一对“双子星”,利寅铜像落户秀全纪念馆.http://www.sohu.com/a/199228371_678509,2017.10.20



更多华农人物故事

和夏天最配的无籽西瓜,原来是这位华农教授首次培育出来的!

华农这位院士终生与昆虫打交道,一家三口都是昆虫学家!

华农拥有全世界收藏古农书最多的书库,只因有他!

22岁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这位华农创校先驱为农林事业奉献一生

“半矮秆水稻之父”,原来是这位华农人!


编写 | 曾卓凡 武璀璀 许馨尹

图片 | 潘浩等

微信编辑 | 新媒体工作室 冯潇慧

责任编辑 | 方玮 谢韩

缅怀创校先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